红色革命圣地野三坡

2022-03-10

“共和国红色基石—晋察冀”平西抗日根据地简介

平西,顾名思义就是北平(今北京)西侧,它东北临平(北平)绥(绥远)铁路,东南至平(北平)汉(武汉)铁路,涵盖宣化以南、涞水以北的三角地带,包括民国时期的涞水、涿县、涿鹿、怀来、阳原、宣化、蔚县、怀安、宛平、昌平、良乡、房山等12个县全部或一部分区域。平西是华北抗战的前沿,是我党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重要战略防地。 野三坡处于平西的心腹地带,在抗战中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是平西抗战的最前沿。1938年2月邓华支队开辟平西进入野三坡;1938年5月,房涞涿政府迁往野三坡紫石口;1939年2月,在野三坡山南村成立冀热察挺进军、冀热察区党委,随即平西专署、平西地委、挺进军随营学校、挺进军兵工厂、挺进军机关报——挺进报、挺进剧社、挺进军七团、九团冀东区(后称五分区)卫生所等党政军领导机构遍布于野三坡山南、庄头、大泽、罗古台、桑园涧、北庄、峨峪、紫石口、蓬头村、都衙村,野三坡‍成为平西抗战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野三坡‍的山水留下了萧克、姚依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足迹。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曾在野三坡进行抗日采风宣传,著名词作家曹火星在野三坡创作了不朽传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著名红色歌剧《白毛女》的原型产生在野三坡‍。野三坡‍竭人力物力投入平西抗战的洪流之中,家家都有子弟兵、家家都是堡垒户。野三坡的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艰苦和残酷的革命斗争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涌现了民族英雄杨怀英、劳动英雄杨明甫、兵工厂烈士王德云、宁死不为日军带路李金荣、用生命保卫军装赵文仓、英雄粮科委员田景荣、英雄侦察员郑守库及赵吉富、地下交通员吕玉花、宁死不屈王佃龙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曾激励了野三坡军民誓死捍卫民族尊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昂扬斗志。

7I9A0700_副本.jpg

野三坡紫石口村 ——房涞涿县政府驻地

1938年2月,晋察冀军区派邓华率领的八路军六支队开辟平西,3月下旬,到达涞水县马水村(现属涿鹿县管辖)。在该村组建了首届中共房涞涿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房涞涿县政府和县游击队。1938年5月,房涞涿县政府迁往野三坡‍‍紫石口村,佟旭野任县长,那恕任工委书记。1939年1月至1945年,十一军分区第七团是活跃在房涞涿地区的主力部队之一,团长陈坊仁,政委李水清。先后驻涞水紫石口村、木井村。

野三坡‍山南村 ——冀热察区党委旧址、挺进军司令部驻地

1939年2月7日,奉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命令,萧克在山南村成立了由八路军第4纵队和冀东抗日武装组成的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萧克任司令员,程世才任参谋长,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同时冀热察区党委在山南村成立,区党委书记马辉之,委员萧克、姚依林、吴德等。统一领导冀东、平西、平北的工作。山南村成为平西抗战火种之发源地。

野三坡‍‍罗古台村 ——冀热察区党委驻地

1939年1月,冀热察区党委在山南村成立,区党委书记马辉之,委员萧克、姚依林、吴德等。统一领导冀东、平西、平北的工作。同时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于山南村成立,萧克任司令兼政治委员。区党委先后驻野三坡大泽、罗古台、桑园涧、峨峪、福山口等村。

八路军组装车间.jpg

野三坡‍紫石口村 ——鸡蛋坨战斗遗址

1942年12月7日,千余名日军进犯我驻紫石口的第七团,企图消灭我平西地委机关。七团二连三排副排长李连山率战士18名,奉命在野三坡紫石口村西北的鸡蛋坨进行阻击,激战中大部分牺牲,阵地上只剩下李连山和刘荣奎、宋聚奎、邢贵满、王文兴等五人,弹尽粮绝,五人英勇跳下20余丈的山崖,全部壮烈牺牲,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

野三坡‍刘家河村 ——挺进军兵工厂驻地

刘家河兵工厂组建于1940年,初为枪械修理所,后来成为察哈尔军区供给处总部。供给处共设5个分队:三坡下庄村为1分队,承担被服加工任务;苟各庄村为2分队,承担子弹制作任务;松树口为3分队,承担弹药加工任务;上平峪为4分队,承担炮弹部体加工任务;刘家河为5分队,承担组装炮弹和前线配送任务。何铭岐任供给部主任,后于1942年改称为“十一军分区兵工厂”(驻涞水县刘家河村)。

阅读906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