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神奇~野三坡
我是保定市十佳导游周丽瑞,今天我将带您走进野三坡景区。
野三坡历史文化古老神奇,源远流长。溯其历史,《涿州志》记载:“三坡隶属涿由来久矣,无可稽查。”但元、明、清代诗人对此地吟赋的诗词却有不少。有诗云:
此地即桃源,不知汉魏,遑论金元。
逃名岩谷,循迹林泉。
大好河山,忍终袖手无人管。
满坡积雪,山色有无间。
透过这首古词,对野三坡的历史渊源,虽可以捕捉到一些踪影,但仍无确考。
野三坡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增高,差异很大,故此分为上、中、下三坡。《涿州志》载:“上坡与下坡因山脉之障蔽,气候亦有不同,寒暖相差半月许,每逢春令,下坡核桃已结实,上坡始花。雨降稍迟,耕种亦随之转移。”可见,三坡之名由地形变化、气候不同而产生。
野三坡曾流传着一首歌谣:
野三坡,野三坡,
燕王扫北没扫着,
头上束着野雀窝,
穿的鞋子向上撅。
清朝不让进考场,
祖祖辈辈血泪多。
这就是对野三坡历史的写照。史料记载,明初燕王朱棣兴师扫北至三坡境界(奴才岭),见山中野兽(松鼠)捧食松果,王意以为拱手施礼,当谓左右曰:“兽且归顺,况人民乎?”遂颁恩诏免除丁粮。至今,野三坡还广泛流传着这里是受过皇封的地方。
时至清代,因三坡人民崇敬明朝,清廷对这里的人民施加压力,禁令三坡人民不许介入科举之列,三坡人民忍无可忍,遂树起“反清复明”的旗帜,推举“家道殷实,素孚重望”的“老人官”综理坡内一切事务。由于对封建势力的反抗,清朝官府给三坡人民强加了一个“野”字。从此,野三坡的“老人制”也就流传下来,一直沿续到民国十八年。《涿州志》称“老人制”谓“实开民选之前列,独树自治之先声。”
我是保定市十佳导游周丽瑞,感谢您随我听游保定!
疆域咽喉·龙门天关
我是保定市十佳导游周丽瑞,今天我将带您走进野三坡景区,疆域咽喉——龙门天关。
沿小西河逆流而上,龙门天关长城文物保护区就会出现在眼前。此地山峰挺拔,断崖绝壁高耸入云,山谷中清泉溪流激浪奔腾,景色尤为壮观。自古以来,这里是京都通往塞外的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金、明、清各代都把此地视为军事要塞,重兵把守。所以,景区有许多文物名胜遗留至今,现有的“大龙门城堡”“蔡树庵长城”“摩崖石刻”等都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官帽山峡谷内,景色似天庭仙境,道道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十八潭清泉恰似珍珠镶嵌其中,万亩原始次生林郁郁葱葱,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步入其中,山泉溪水、古树盘石、悬空栈道相继映入眼帘,如入仙境。
大龙门城堡原是明长城“内边”上的重要关隘,被誉为“疆域咽喉”。据《水经注》记载,这里在唐、宋以前叫“圣人城”,曾是中原与塞外的要塞重镇。现保存完好的大龙门城堡、城门,与其外围的军事设施遗址,仍然能使人看到一个完整的古代关隘防御体系,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建筑艺术和军事才能。
大龙门城堡西北一华里的龙门峡,两侧山崖峭壁上留有30多处摩崖石刻,都是明、清时驻守关隘的武官留下的真迹。其中以“万仞天关”“千峰拱立”最为醒目。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描述关山险要雄伟,以振军威,多用于楷书写成;另一类则是描述这里山河秀丽俊美,以激发将士和民众的爱国热情,这一类多用行书、草书写成。这些刻字为研究古代书法艺术提供了可靠的佐证。经专家考证,这里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摩崖石刻群,被誉为“历史文化长廊”。
我是保定市十佳导游周丽瑞,感谢您随我听游保定!